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市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0 01:10:36  浏览:836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市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政府


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焦作市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焦政办[2003]4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焦作市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三年五月二十日


      市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行政审批管理,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促进行政机关高效、廉洁和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公信力,根据《焦作市行政审批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行政审批监督管理的通知〉》(焦政办〔2001〕140号)、《中共焦作市纪委、焦作市监察局〈关于对行政审批中违纪行为处分的暂行办法〉》,结合市行政服务中心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行政审批事项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市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经依法授权或委托行使行政审批职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下简称行政审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的行政审批是指行政审批机关作出的授予行政相对人从事某项活动的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审批、审核、核准、备案四类。
  第四条 行政审批应遵循“依法审批、严格程序、便民高效、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市行政服务中心对行政审批工作应当强化监督,按照《焦作市行政审批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章 监督内容

  第六条 行政审批机关的行政审批事项除因审批条件不具备经批准在原单位办理外,其它行政审批事项必须依照有关规定在市行政服务中心服务大厅受理、办理。
  第七条 行政审批机关对进厅行政审批事项,应当按照下列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
  (一)进厅行政审批事项应制定作业指导书,规范办事程序和要求;
  (二)进厅行政审批事项应做到审批内容、申报材料、承诺时限、办事程序、政策依据、收费标准六公开;
  (三)行政审批机关应确保行政审批工作的运作符合市行政服务中心关于“六件”管理和“六制”办理的有关规定;
  (四)对联办件应当严格执行“牵头办理制”,联办单位应各负其责,通力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第八条 行政审批机关应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要求把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选派到市行政服务中心,积极支持本单位窗口的行政审批工作。
第九条 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应认真执行市行政服务中心“八句话”服务口号,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第十条 行政审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杜绝下列情况发生:
  (一)违法设定行政审批事项或应进厅受理的行政审批事项仍在原单位受理以及对已撤销的行政审批事项仍继续审批;
  (二)越权、违反法定程序或对不符合审批条件的审批事项进行审批;
  (三)在办理行政审批事项中,擅自搭车收费或虽有批准项目但提高收费标准;对已取消的收费项目仍继续收取或变相收费;
  (四)在行政审批过程中收受贿赂,接受申办对象宴请、赠送钱物、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或者将本人及亲属应当自己支付的费用到申办单位报销;
  (五)故意刁难行政审批相对人,应作为而不作为以及将即办件、联办件办成承诺件或超时办结;
  (六)在行政审批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

第三章 监督方式方法

  第十一条 市行政服务中心应当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中聘请监督员,定期召开监督员和服务对象座谈会,征求意见,反馈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二条 市行政服务中心应当建立完善的投诉举报制度,设立固定投诉电话,受理群众投诉,认真查处投诉案件。
  第十三条 市行政服务中心应当配合市政府办、市监察局等单位每年对进厅单位的进厅行政审批项目办理情况进行一次集中检查。
  第十四条 市行政服务中心应当建立抽查评议制度,定期抽查、跟踪监督进厅单位的行政审批项目办理情况,对行政审批项目办理实施全程监督,及时掌握有关问题,纠正违规行为。
  第十五条 市行政服务中心要建立群众监督评价机制,结合行风评议,定期发放调查问卷,征询群众对行政服务中心和服务窗口的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十六条 市行政服务中心应当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每年进行一次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并实施每月一次的业务考核,对各窗口执行ISO9000质量标准的情况进行经常性监督。

第四章 罚则

  第十七条 市行政服务中心在监督检查中或受理投诉中发现行政审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审批行为违反本实施细则,视违规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分别作以下处理。
  (一)预警。违规行为情节轻微的,由市行政服务中心下达预警通知书,限期改正。
  (二)通报。违规行为情节比较严重的,由市行政服务中心在行政服务中心例会或全市范围内予以通报。
  (三)行政处分。违规行为情节严重,且造成不良影响的,由市行政服务中心移交市监察局按照《焦作市行政审批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四)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八条 市行政服务中心对行政审批机关的日常监督检查情况,作为市政府考核各行政审批机关年度责任目标的依据之一。
  第十九条 凡受到市行政服务中心预警以上处理的窗口及责任人,取消年度评先评优资格。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实施细则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各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可参照本细则制定管理制度。
  第二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堰市地方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及移民安置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政府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堰市地方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及移民安置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十政发[2005]1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十堰市地方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及移民安置暂行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执行。

                          二○○五年六月十三日

               十堰市地方水电工程建设
             征地补偿及移民安置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及移民安置工作,切实维护移民合法权益,促进地方水电工程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湖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类投资开发的地方水电工程建设涉及的征地补偿、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
  第三条 地方水电工程建设贯彻开发性移民方针,实行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移民搬迁安置后生产和生活水平达到搬迁前的水平或迁入地农村平均水平。
  第四条 地方水电工程建设移民安置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
  (二)顾全大局,服从整体安排,兼顾国家、地方、集体、项目法人、个人等各方利益;
  (三)节约利用土地,减少工程占地,控制移民规模;
  (四)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协调;
  (五)征地补偿、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接受社会监督。
  (六)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第五条 移民安置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体制。

                 第二章 移民安置规划

  第六条 在项目申请报告编制阶段,依据经过审批的水库淹没调查大纲(或细则),开展水库淹没调查。
  第七条 工程占地和水库淹没调查工作开始前,由工程占地和水库淹没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发布通知,严格控制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并配合项目法人对调查工作作出安排。工程占地和水库淹没涉及十堰市行政区域内两个以上县市区的,由市政府发布严格控制工程占地区和水库淹没区新增建设项目及人口迁入的通知,并由市移民机构对调查工作进行协调配合。在项目申请报告编制阶段,由项目法人会同市、县人民政府根据批准的水库淹没调查大纲(或细则),对工程占地、淹没及影响人口和各种国民经济对象的经济损失进行调查。
  调查应全面准确。调查结果经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签字认可并进行公示后,由项目法人与工程占地和水库淹没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以纪要形式认定。
  在项目的申请报告编制阶段,项目法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对工程占地淹没范围内的占压矿产、地质灾害等进行调查评估并提出专题报告,对被占用耕地的补充提出方案。
  第八条 根据工程占地、淹没调查结果和当地的资源环境状况,项目法人会同工程占地和水库淹没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进行专家咨询和报批。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当听取移民代表和移民安置区居民意见。
  移民安置规划大纲主要包括移民安置的任务、去向、标准和农村移民生产安置方式以及移民生活水平评价和搬迁后生活水平的预测、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淹没线上受影响范围的划定原则、移民安置规划编制原则等内容。
  未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或者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未经批准,移民安置规划不得报批。
  第九条 根据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项目法人会同工程占地和水库淹没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单独或与工程设计文件一并上报审批。未编制移民安置规划或者移民安置规划未经移民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移民管理机构审核的,发展改革部门不予核准或上报。移民安置规划未经批准,不得办理建设项目征地手续,工程不得开工。
  第十条 移民安置规划应当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科学测算人口环境容量,遵循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原则,并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相衔接。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应当兼顾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第十一条 农村移民坚持以大农业安置为主,以有土安置为主,确保农村移民安置后每人有一份基本耕地等农业生产资料,不得进行简单的货币化安置,不得产生失地农村移民,应严格控制农村移民二、三产业安置。遵循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保护生态的原则,合理规划农村移民安置点。
  第十二条 移民安置规划包括农村移民安置、城(集)镇迁建、工矿企业迁建、专项设施迁建和复建、防护工程建设、水库水域开发利用、移民后期扶持措施、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概(估)算等。
  第十三条 对淹没线上因水库蓄水而造成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应当纳入移民安置规划。
  第十四条 对城镇移民安置进行规划时,应当以城(集)镇现状为基础,控制规模、节约用地、合理布局。
  第十五条 工矿企业的迁建,应当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范,结合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进行。
  第十六条 城(集)镇、工矿企业和专项设施的迁建,按照原规模、原标准或恢复原功能的原则,计算迁建补偿投资。对于扩大规模、提高标准或增加功能所增加的投资,由项目所属政府或迁建单位筹措。
  第十七条 城(集)镇、农村居民点、工矿企业以及专项设施等基础设施的迁建和复建选址,应当做好环境影响评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十八条 为了减少淹没损失,对具备防护条件、且经济合理的防护范围,应当采取工程防护措施。
  第十九条 对工程占地和淹没区的文物,应当查清分布地点,确认保护价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实行重点保护、重点发掘。
  第二十条 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包括土地补偿、安置补助费,农村居民点、城(集)镇、工矿企业迁建以及专项设施的迁建和复建补偿,移民个人财产补偿和搬迁费,库底清理费,淹没区文物保护费以及国家规定的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有关税费。

                  第三章 征地补偿

  第二十一条 依法批准的流域规划中确定的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用地,应当纳入项目所在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项目核准前,项目行业主管部门或者项目法人应当向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用地申请。项目核准后,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项目用地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项目申请报告论证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建设用地标准,对建设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第二十二条 水电工程建设用地,应当依法申请办理审批手续,实行一次报批,分期征用,按期支付征地费用。
  第二十三条 水电工程建设征用耕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征地管理切实保护对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通知》(鄂政发[2005]11号),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国家经贸委、水利部《关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355号)执行。
  被征用土地上的青苗,能计算产值的,按产值补偿,不能计算产值的给予合理补偿。零星树木应合理补偿。
  被征用土地上的附着建筑物按照原规模、原标准或恢复原功能的重置价格补偿。
  在征用土地方案公告后抢种、抢建的不予补偿。
  使用国有农用地的,参照征用耕地的补偿标准给予补偿。
  移民外迁后,其在水库淹没线上的土地上的零星树木、房屋,应当视同淹没区相同标的物,给予补偿。
  因安置移民而征用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依照本条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淹没或征用林地,应向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基本建设项目征用、占用林地手续。征用、占用林地应支付林地、林木补偿费、森林植被恢复费,有移民安置任务的应交纳安置补助费。
  临时占用林地的,应支付林地、林木补偿费和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并按土地复垦的有关规定对使用后的林地进行复垦。
  第二十五条 水电工程建设临时用地,依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用地单位应当根据土地权属,与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农村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签订临时使用土地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临时使用土地补偿费,需要复垦的应列支复垦费。
  第二十六条 工矿企业和交通、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等专项设施的迁建和复建,应按照原规模、原标准或者恢复原功能的重建价格进行补偿。
  第二十七条 水电工程建设占用耕地的,应当执行占补平衡的规定。为安置移民开垦的耕地、土地整理新增的耕地、工程施工新造的耕地以及水电工程直接带来的新增农业效益应当抵扣或者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
  水电工程建设占用25°以上坡耕地,不计入需补充耕地的范围。

                  第四章 移民安置

  第二十八条 移民区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移民安置规划的组织实施。
  第二十九条 水电工程开工前,项目法人应当根据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与市、县人民政府签订移民安置协议。
  第三十条 项目法人应当根据水电工程建设的要求和移民安置规划,在每年9月底以前向签订移民安置协议的市、县人民政府提出下年度移民安置计划建议;签订移民安置协议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移民安置规划和项目法人的年度计划建议,在与项目法人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并下达本行政区域的下年度移民安置年度计划。
  第三十一条 实施阶段的农村移民安置设计,由市级移民管理机构会同项目法人采取招标方式委托设计单位。设计方案应符合移民安置规划确定的规模和标准。
  城(集)镇迁建公共设施实施阶段的规划设计,由该城(集)镇人民政府负责;专项设施,工矿企业迁建项目实施阶段的设计,由专项设施所属单位或企业负责;库区防护工程实施阶段的设计,由项目法人负责;文物保护实施阶段的设计,由文物主管部门负责。设计报告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所属的行业规程规范要求,分别报请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编制移民安置规划的设计单位和承担单项设计的单位,应在实施现场派驻设计代表,负责设计交底和技术指导。
  第三十二条 项目法人应当根据移民安置年度计划,按照移民安置实施进度,将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支付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第三十三条 农村移民在本村通过新开发土地或者调剂土地集中安置的,县级移民管理机构应当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集体财产补偿费全额直接兑付给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
  农村移民分散安置到本县内其他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的,应当由安置移民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与县级移民管理机构签订协议,按照协议安排移民的生产生活。
  第三十四条 农村移民出县安置的,与项目法人签订移民安置协议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相应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交给移民安置区县级人民政府,用于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
  第三十五条 搬迁费以及移民个人房屋和附属建筑物、个人所有的零星树木、青苗、农副业设施等个人财产补偿由县级移民机构足额兑付给移民。
  第三十六条 农村移民安置按照实施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
  农村移民安置点应按照批准的村镇规划迁建。
  农村移民安置点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宅基地布置,由乡镇、村依照设计统一实施。
  农村移民住房,由移民在规划指导下自主建造,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或者村委会不得强行规定建房标准和统一建房。
  第三十七条 城(集)镇、工矿企业、专项设施的迁建和库区防护工程,应根据实施规划及相应行业规程、规范组织实施。
  城(集)镇迁建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工矿企业迁建,由同级移民管理机构或该企业注册地移民管理机构与企业签订迁建协议,补偿费应直接兑付给企业,由其自行组织迁建。
  非地方所属的专项设施迁建,由市级移民管理机构与专项设施所属单位签订迁建协议;地方所属的专项设施迁建,由同级移民管理机构与专项设施所属单位签订迁建协议。专项设施所属单位按照协议组织迁建。
  第三十八条 占地和淹没范围内的文物迁建,由县级文物部门负责。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新发现文物,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处理。
  第三十九条 项目法人和各级移民管理机构应将移民安置规划的实施和年度移民安置计划执行情况及时统计,按规定逐级上报。
  第四十条 项目法人和各级移民管理机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文书档案、技术档案,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
  县级移民管理机构应建立移民户卡档案,实行一户一卡制。
  专项设施所属单位或企业应将专项设施或企业迁建的设计、实施、验收等报告及时提交给与其签订迁建协议移民管理机构存档。
  第四十一条 移民安置验收分为单项验收和总体验收。农村移民居民点和具有独立单项设计的专项设施、城(集)镇、工矿企业、考古发掘和文物迁建项目、库区防护工程等,实施完成后3个月内,按照相应行业规程规范组织单项验收。验收后,需移交管理的设施,应由市级或县级人民政府主持,移交给相应的部门或者单位管理。
  库底清理验收由项目法人负责组织。库区移民安置达到阶段性目标后,进行阶段性总体验收;移民安置实施规划全面完成后,进行竣工总体验收。
  总体验收分为总体自验收和总体最终验收两个阶段。自验收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最终验收由市人民政府组织。跨市、省的工程由市政府商请上级机关组织协调。项目法人应参与验收。

                  第五章 后期扶持

  第四十二条 农村移民搬迁后,其生产生活水平低于搬迁前水平或接受地平均水平的,通过对其进行后期扶持,使其逐步达到搬迁前或迁入地农村平均水平。
  第四十三条 根据移民安置实施完成后的验收结论,由项目法人会同市级移民管理机构委托中介机构对移民安置效果进行评估,提出后期扶持的范围和后期扶持规划大纲,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程、规范制定后期扶持资金筹措方案,经市人民政府同意,报请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
  第四十四条 根据审批的后期扶持方案,市级移民管理机构按照后期扶持范围、后期扶持规划大纲,组织编制后期扶持规划。
  第四十五条 后期扶持资金筹集方式有,水电工程运行后,实施效益返还,或水电费附加征收返还等。其返还比例根据各个工程的具体实际,参照国家大中型水电工程的提取比例。
  第四十六条 已建工程的后期扶持,由项目法人会同市级移民管理机构对移民安置效果进行评估,提出后期扶持范围,编制后期扶持大纲,制定后期扶持方案,确定后期扶持资金筹集方案,经市政府同意后,报请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
  第四十七条 后期扶持主要是解决移民生产中的困难,提高移民生活水平。在生产上,主要是帮助移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移民收入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是交通、水利、农村能源、通讯、环保、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建设,扶持移民加快发展。
  移民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移民后期扶持纳入本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考虑。
  第四十八条 根据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后期扶持方案,依照后期扶持规划,由项目法人会同市级移民管理机构组织实施。
  第四十九条 水电工程建成后形成的水面和水库消落土地,由工程管理单位负责管理。在服从水库统一调度和保证工程安全,符合水土保持和水质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当地县级人民政府优先安排给当地农村移民使用。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条 对地方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实施全过程监督、检查和稽查制度。市、县人民政府及其移民管理机构对移民安置工作情况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效果进行监测、评价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第五十一条 对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实行稽查制度,对拨付、使用和管理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的县乡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单位负责人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第五十二条 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发展改革、财政、移民、交通、水利、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或者相关机构拨付、使用和管理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的监督。
  县级移民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的管理,定期向市人民政府及其移民管理机构报告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
  第五十三条 市县两级审计、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和监察。
  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监督。
  审计监察机关和财政部门进行审计、监察和监督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予以配合,及时提供资料。
  第五十四条 县级移民管理机构应当以村或居委会为单位,将工程建设占地和淹没调查结果、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和金额以及安置方式等及时向群众公示。群众提出异议的,县级人民政府及其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做出解释,积极妥善处理。
  第五十五条 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集体财产补偿的使用方案,应经村(居)民会议讨论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应当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集体财产补偿费使用情况每季度张榜公布一次,接受群众监督。
  第五十六条 因工程占地、水线淹没和接收移民安置导致的土地调整,其调整方案应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第五十七条 土地补偿费必须用于安置对象农业安置或占地村发展生产,不得发放给个人。
  第五十八条 项目法人会同市级移民管理机构通过招标方式委托中介单位对移民安置实施监理。监理单位根据监理合同,对移民安置的进度、质量和投资进行现场检查、控制;对移民安置涉及的各类合同、信息进行监管,现场协调移民安置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移民安置工作的建议,定期向项目法人和市级移民管理机构报送监理报告。
  第五十九条 项目法人通过招标方式委托中介单位对移民生产生活恢复、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监测。
  第六十条 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应当专户存储、专帐核算。存储期间的孳息,应当纳入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不得挪作他用。
  第六十一条 县级移民管理机构应当认真受理被征占地群众和移民反映的问题,并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定,就地妥善解决。县级移民管理机构无法解决的或无法说明的问题,应及时向上一级政府、移民管理机构和项目法人反映。
  第六十二条 按照移民安置规划必须搬迁的移民,无正当理由不得拖延或者拒迁。已经安置的移民不得擅自返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移民自谋职业安置或投亲靠友非农安置。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三条 在施工占地和淹没调查、移民规划设计和审查、监测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造成工程建设投资浪费或移民不稳定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依法、依规给予纪律处分;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四条 移民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移民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移民安置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依规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五条 擅自调整或者修改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移民安置规划、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的,责令改正,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依法、依规给予纪律处分;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占、截留、拆借、挪用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以征地补偿和移民资金担保、抵押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规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拖延搬迁或者拒迁的,当地人民政府或者移民管理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扰乱社会治安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八条 工程前期工作期间,项目法人正式确定之前,本办法规定的项目法人的职责由负责前期工作的牵头单位负责。
  第六十九条 本办法涉及的移民计划、资金、统计、验收、监督评估、设计等业务工作管理制度,由市移民局另行制定。
  第七十条 本办法由市移民局负责解释。
  第七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三十日后施行。





电子证据的概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董杜骄(注:本文是电子证据专题讲义的一部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100083


前言:信息时代变革的节奏是前所未有的,信息的存在与取得方式的飞跃使证据学研究乃至证据立法面临诸多考验。在证据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依托的电子数据在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以新的形态出现的证据形式在证据法律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的有识之士定义为电子证据。为了避免法律的性格过于被动,各国的法律界都在做法律举证上的相关调整;在我国,计算机科学和法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一些专家和学
者也开始了电子证据的研究,并已取得初步进展。

1. 电子证据的概念

为了进行电子证据的研究,避免发生认识上的混乱,只有精确地理解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电子证据概念的内涵应当是电子证据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电子证据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电子证据内涵的客观事物的总和。逻辑学没有必要明确回答电子证据的内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但是电子证据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电子证据的概念。如果不能掌握电子证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就不能正确制定电子证据的规则、原则,电子证据的可采纳性、证明力、归类及其审查判断等方面的研究也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对电子证据的研究首先从概念开始。
对电子证据概念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概念1:网上证据即电子证据,也被称为计算机证据,是指在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以其记录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磁记录物。1
概念2:电子证据是指订立合同的交易主体通过网络传输确定各方权利义
务以及实施合同款项支付、结算和货物交换等的数码信息。2
概念3:电子证据是以通过计算机存储的材料和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手段,它最大的功能是存储数据,能综合、连续地反映与案件有关的资料数据,是一种介于物证与书证之间的独立证据。3
概念4:电子证据是存储于磁性介质之中,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诉讼证据。4
概念5:电子证据是以数字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存储器或外部存储介质中、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数据或信息。5
尽管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角度考量,这几种关于电子证据的本质属性和对象范围的描述仍有认知上的差异,我们还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达成共识:首先电子证据的产生、存储和运输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存储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其次,经过现代化的计算工具和信息处理设备的加工,信息经历了数字化的过程,转换为二进制的机器语言,实现了证据电子化。“电磁记录物”、“数码信息”、“计算机存储的材料”、“电子数据”等用语实际上正说明了电子证据的独特存在形式。再次,电子证据是能够证明一定案件事实的证据,这是其作为诉讼证据的必要条件,因此,不能把保存在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中的数据都看成是电子证据。笔者认为,由于电子证据的研究在司法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对电子证据的概念一时难有定论。令人欣慰的是,目前的研究者虽然对电子证据的理解程度和角度有所不同,但是对电子证据的本质属性却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这就为进一步的合作研究与交流打下了基础。

2. 电子证据的特征

特征是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特点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因此它排除了与他人或他事物共性的东西。既然电子证据是一种新的证据形式,我们就要分析它的“独特之处”。对电子证据特点的归纳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可供参考:
观点1:电子证据具有无形性、多样性、客观真实性、易破坏性等特征
电子证据首先具有内在实质上的无形性,也就是说电子证据实质上只是一堆按编码规则处理成的“0”和“1”,看不见,摸不着。其次,电子证据外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它不仅可体现为文本形式,还可以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出现,由于其借助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极大地改变了证据的运作方式。再次,电子证据具有客观真实性。排除人为篡改、差错和故障等因素,电子证据是所有证据中最具证明力的一种,它存储方便,表现丰富,可长期无损保存及随时反复重现。另外,电子证据具有易破坏性,由于电子数据是以“比特”的形式存在的,是非连续的,数据被人为篡改后,如果没有可资对照的副本、映像文件就难以查清、难以判断。至于误操作、病毒、软硬件故障、系统崩溃、突然断电等意志以外的因素也可导致数据失真。6
观点2:电子证据除具有高科技性、无形性、复合性、易破坏性等特征外,还具有收集迅速,易于保存,占用空间少,传送和运输方便,可以反复重现,作为证据易于使用、审查、核对,便于操作等特点。7
观点3:电子证据具有双重性、多媒体性、隐蔽性、易保管、传输方便、可反复重现、便于使用等特征8
双重性是指电子证据具有较高的精密性和脆弱性,既有高科技为依托,又存在易错和易毁损的不利情形;多媒体性与前述的“多样性”、“复合性”说法不同,实际上并无多大出入;隐蔽性是指电子证据必须用特定的二进制编码表示,数据存储于磁性介质中,一切都由这些不可见的无形编码来传递。
观点4:电子证据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重要产物和先进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诉讼证据上的体现,它与其他证据相比主要有技术含量高、易被伪造和篡改、复合性、间接性,此外,电子证据由其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无形性、易收集性、易保存性、可以反复重现等特性。
但是笔者认为观点1将客观真实性作为电子证据的显著特征值得探讨,因为只要是诉讼证据,就应该具备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而客观性是指一切诉讼证据都必须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一切诉讼证据最本质的特征。如果我们用客观真实性作为电子证据的特征,就难以将其与其他证据区分开来。因此,我们只有研究电子证据的独特之处,才能确切表述出电子证据的特征。观点2与观点1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突出了电子证据的高科技性,即电子证据以现代化的计算工具和信息处理工具为依托,并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并且对电子证据的存储、传输、提取、审核等方面的优点予以了概括总结。至于电子证据的复合性实际上与电子证据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并无二致,在此不作赘述。上述两种观点对电子证据的无形性和易破坏性的认识亦无分歧。观点3观点2与观点3、观点4看起来出入很大,实际上最为接近,相同点如下所示:

特征相同(近)点
观点2
观点3
观点4
1
高科技性、易破坏性
双重性
技术含量高、易被伪造
和篡改
2
无形性
隐蔽性
无形性
3
复合性
多媒体性
复合性
4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