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批转《市文化局关于发放〈营业演出许可证〉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17:54:59  浏览:939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批转《市文化局关于发放〈营业演出许可证〉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


批转《市文化局关于发放〈营业演出许可证〉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有关单位:
市政府同意《市文化局关于发放〈营业演出许可证〉的实施办法》,现发给你们,望贯彻执行。
一九八五年九月三日

广州市文化局关于发放《营业演出许可证》的实施办法


根据文化部《关于对营业演出单位和演出场所试行〈营业演出许可证〉的规定》(文艺字[1985]547号)和《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严禁私自组织演员进行营业性演出的报告通知》(国务院国发[1983]97号),我局将对广州市(含市属县、区)的演出单位、个人、场
所发放《营业演出许可证》。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特制定以下实施办法:
一、发证范围
1、凡广州市属的县、区以上的国营或集体经营的文艺演出团体,企业或其他行业组建的专业演出团体以及从事营业演出的个体艺人,文化专业户等;
2、非演出单位和业余文艺团体如有正当理由和特殊需要临时组织营业演出者;
3、凡在广州地区范围内(除友谊剧院和驻穗部队文艺团体以及部队演出场所外)的专业剧场、影剧院和经(兼)营演出的俱乐部、礼堂、文化馆、文化宫、艺术馆、游艺厅、歌舞厅、体育馆、宾馆、酒店、公园等从事营业演出的演出场所;
上述演出单位、个人、演出场所均须申办领取《营业演出许可证》,或《临时营业演出许可证》(注明期限)。
二、领证条件
1、经省文化厅批准建立的艺术表演团体和持有工商行政部门的营业执照的演出场所,方有领证资格。
2、凡属专业剧团(包括轻音乐队),应具备自己的编剧(作词、作曲)导演、主要演员和排练、练功场地;应有必需的音响、灯光、服装、道具等舞台演出设备。
3、申请作营业性演出的民间职业剧团(团体)和零散艺人,必须具备基本演出条件和设备,并拥有一定艺术水平、内容健康的剧(节)目。鉴于当前专业剧团供过于求,对这类申请要从严控制。
4、各类专营、兼营演出场所必须具备文化部门和公安部门认可的,可供演出的基本条件,以及保障演出和观众安全的设施。
三、办证手续
各级各类演出团体和个人、各类演出场所,凡须进行营业性演出,均应填写《营业演出许可证》申请表,按以下方法办证:
1、市属专业文艺团体到市文化局早办;
县(区)级专业文艺团体向县(区)文化部门申请,经初审后送市文化局审核发证;
只限于本县内活动的职业或半职业文艺表演团体,向所在县文化局申办。
2、广州地区内的企业或其他行业办的专业文艺演出团体,经其主管部门同意后,向市文化局申办。
3、音乐茶座、歌舞厅及为其演出的轻间乐队(含伴舞乐队),经其主管部门的同意后,向市社会文化管理办公室申办。
4、市区内演出场所向市演出公司申办;县的演出场所向县文化局申办。由市演出公司和县文化局造表报市文化局。
5、非营业演出单位和业余文艺团体领取《临时演出许可证》,省属单位向省文化厅申办,市属单位向市文化局申办;如省、市单位联合组织的可向省或市文化部门申办。
四、管理规定
1、《营业演出许可证》只限持证单位和持证人使用,转借追究,持证者须将演出活动如实记载;演出情况与证件不符或记载内容弄虚作假,文化主管部门可给予批评、罚款、限期停演、没收或吊销许可证等处理。
2、市属县、区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演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保护合法的文艺演出。经批准进行临时营业演出的单位和业余文艺团体,不得以赢利为目的,其票价要与演出主管部门商定,不能高于同类专业文艺演出团体。对无证演出者,文化主管部门有权分别给予责令停演,
没收非法演出收入、演出器材和罚款等处理。
3、各类专业演出团体在省内外巡回演出,除按规定办手续外(赴外省演出必须向省文化厅报批),还必须携带《营业演出许可证》,以便有关部门查询。
4、市文化局统一印制《广州地区文化市场检查证》,组织专门人员巡视检查。演出团体和演出场所均应主动接受检查指导。
5、广州地区从一九八五年十月份起实行《营业演出许可证》制度。今后每年十月一日前换发下年度新证。过期的许可证作为艺术档案,由使用单位存档。
本《实施办法》在执行中如有什么问题、建议、可向市文化局反映。



1985年9月3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发布《装运出口商品船舱检验管理办法》的通知(已废止)

国家商检局


关于发布《装运出口商品船舱检验管理办法》的通知
1994年12月19日,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各直属商检局:
为进一步做好装运出口商品船舱检验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国家商检局对1984年制定的《出口粮油食品、冷冻品船舱检验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装运出口商品船舱检验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此次修订暂不调整法定验舱范围,应施法定验舱的出口商品范围仍按《出口粮油食品、冷冻品船舱检验办法》([84]国检四字第320号)第三条的规定执行。

附件:《装运出口商品船舱检验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保证装运出口商品船舱的适载条件和出口商品质量,维护对外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以下简称《商检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以下简称国家商检局)主管全国装运出口商品船舱检验工作,根据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对以船舱装运出口的易腐烂变质食品、冷冻品,制定、调整并公布《应施法定验舱的出口商品范围》。国家商检局设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进出口商品的口岸、集散地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以下简称商检机构)对装运列入《应施法定验舱的出口商品范围》内商品的船舱实施法定检验。
第三条 商检机构对装运出口应施法定验舱商品的船舱,按照国家商检局制定的标准进行检验;外贸、运输或保险合同、单证有特殊规定的,按有关规定进行检验。
第四条 对装运应施法定验舱商品的船舱,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必须在装货前向当地商检机构申请有关船舶清洁、密固和冷藏效能等项的整舱适载检验,并须提供装货清单,配载图等有关单证。上述船舱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符合装运技术条件并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准装运。
第五条 承运人在商检机构检验船舱前,应根据拟装商品的特性和要求,对船舱进行清理并及时报告商检机构。
第六条 商检机构受理申请后,应及时派员登轮验舱,对检验合格的船舱签发验舱合格证书;对经检验不符合装运技术条件的船舱,承运人应及时进行清理,并由商检机构派员复查。复查以一次为限,复查仍不合格并且需继续检验的船舱,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应对船舱的装运技术条件进行整理,并向商检机构重新申请验舱。
第七条 对已经非装货港商检机构或国家商检局认可的其他检验机构检验合格抵装货港装运应施法定验舱商品的空载船舱,承运人或其代理人须申请当地商检机构对其实施查验。查验合格的,须在原验舱合格证书上加盖装货港商检机构放行章后,方准装运。如装货港商检机构发现船舱不符合装运技术条件时,承运人必须对船舱进行清理,并向装货港商检机构重新申请验舱。验舱合格后,由装货港商检机构重新签发验舱合格证书,方准装运。
第八条 对装运《应施法定验舱的出口商品范围》以外商品的船舱,商检机构或其指定的检验机构,凭对外贸易关系人的申请或国外检验机构的委托进行验舱。
第九条 商检机构检验船舱,按规定收取检验费。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需重新申请验舱的由商检机构按规定重新收取检验费。商检机构的检验人员依法对船舱实施检验和监督检查时,有关单位应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及辅助人力等。
第十条 承运人或其代理人违反本办法第四条第二款和第七条规定的,商检机构依照《商检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商检局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五年三月一日起施行,一九八四年七月一日国家商检局发布的《出口粮油食品、冷冻品船舱检验办法》同时废止。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59号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已经2013年2月18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 杨栋梁

2013年5月20日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企业(以下统称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与监督,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与监督,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工贸企业有限空间的目录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确定、调整并公布。

第三条 工贸企业是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全面负责,相关负责人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负责。

第四条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属地监管、分级负责的原则,对本行政区域内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章 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保障

第五条 存在有限空间作业的工贸企业应当建立下列安全生产制度和规程:

(一)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度;

(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

(三)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四)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五)有限空间作业应急管理制度;

(六)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第六条 工贸企业应当对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专项安全培训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

(二)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

(三)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四)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

安全培训应当有专门记录,并由参加培训的人员签字确认。

第七条 工贸企业应当对本企业的有限空间进行辨识,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以及危险有害因素等基本情况,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

第八条 工贸企业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对作业环境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并经本企业负责人批准。

第九条 工贸企业应当按照有限空间作业方案,明确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及其安全职责。

第十条 工贸企业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将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和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告知作业人员。现场负责人应当监督作业人员按照方案进行作业准备。

第十一条 工贸企业应当采取可靠的隔断(隔离)措施,将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设施设备、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空间与作业地点隔开。

第十二条 有限空间作业应当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检测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检测的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30分钟。

第十三条 检测人员进行检测时,应当记录检测的时间、地点、气体种类、浓度等信息。检测记录经检测人员签字后存档。

检测人员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中毒窒息等事故发生。

第十四条 有限空间内盛装或者残留的物料对作业存在危害时,作业人员应当在作业前对物料进行清洗、清空或者置换。经检测,有限空间的危险有害因素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的要求后,方可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第十五条 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工贸企业应当采取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禁止采用纯氧通风换气。

发现通风设备停止运转、有限空间内氧含量浓度低于或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工贸企业必须立即停止有限空间作业,清点作业人员,撤离作业现场。

第十六条 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工贸企业应当对作业场所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时检测或者连续监测。

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作业人员再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重新通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第十七条 有限空间作业场所的照明灯具电压应当符合《特低电压限值》(GB/T3805)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作业场所存在可燃性气体、粉尘的,其电气设施设备及照明灯具的防爆安全要求应当符合《爆炸性环境第一部分:设备通用要求》(GB3836.1)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第十八条 工贸企业应当根据有限空间存在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为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教育监督作业人员正确佩戴与使用。

第十九条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保持有限空间出入口畅通;

(二)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说明;

(三)作业前清点作业人员和工器具;

(四)作业人员与外部有可靠的通讯联络;

(五)监护人员不得离开作业现场,并与作业人员保持联系;

(六)存在交叉作业时,采取避免互相伤害的措施。

第二十条 有限空间作业结束后,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当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撤离作业人员。

第二十一条 工贸企业应当根据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的特点,制定应急预案,并配备相关的呼吸器、防毒面罩、通讯设备、安全绳索等应急装备和器材。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应当掌握相关应急预案内容,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二十二条 工贸企业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给其他单位实施的,应当发包给具备国家规定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承包方,并与承包方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中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存在多个承包方时,工贸企业应当对承包方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工贸企业对其发包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承担主体责任。承包方对其承包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承担直接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有限空间作业中发生事故后,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警,禁止盲目施救。应急救援人员实施救援时,应当做好自身防护,佩戴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

第三章 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的监督检查,将检查纳入年度执法工作计划。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依法作出处理。

第二十五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重点抽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有限空间管理台账、检测记录、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应急救援演练、专项安全培训等情况。

第二十六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培训,并为检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行政执法人员配备必需的劳动防护用品、检测仪器。

第二十七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发现有限空间作业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应当责令立即或者限期整改;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暂时停止作业,撤出作业人员;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作业。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工贸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在有限空间作业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的;

(二)未按照本规定为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

第二十九条 工贸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本规定对有限空间作业进行辨识、提出防范措施、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的;

(二)未按照本规定对有限空间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的;

(三)未按照本规定对有限空间作业制定作业方案或者方案未经审批擅自作业的;

(四)有限空间作业未按照本规定进行危险有害因素检测或者监测,并实行专人监护作业的;

(五)未教育和监督作业人员按照本规定正确佩戴与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

(六)未按照本规定对有限空间作业制定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和器材,并定期进行演练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