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印发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2 13:46:20  浏览:838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印发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的通知

国食药监注[2011]4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科学规范和指导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工作,保证研究质量,国家局组织制定了《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现予印发,请参照执行。


  附件: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附件:
               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

                      目  录

  一、概述
  二、基本原则及要求
  三、变更药品规格或包装规格
  四、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
  五、变更生产工艺
  六、变更药品有效期或贮藏条件
  七、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
  八、参考文献
  九、著者

                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

  一、概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申请人开展已上市中药制剂在生产、质量控制、使用等方面的变更研究。申请人应当根据其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工作,在完成相关工作后,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补充申请。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的变更申请,其临床试验研究应经过批准后实施。
  本指导原则目前主要涉及以下项目:变更药品规格或包装规格、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变更生产工艺、变更药品有效期或贮藏条件、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药品生产场地等。对于其他变更,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按照本指导原则的基本原则进行相应工作。
  本指导原则根据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药物吸收、利用的影响程度,将所述及的变更划分为三类:I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其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不会引起安全性、有效性的明显改变;Ⅱ类变更属于中度变更,其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有影响,但变化不大;Ⅲ类变更属于重大变更,其变更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明显改变,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类别划分的目的是帮助申请人便于确定变更研究的内容,有效地开展变更研究,进行评估和申报。但在具体研究中,类别界限可能不是很明显,则需根据具体情况及其研究结果确定类别。
  由于变更情况的复杂性,申请人作为变更研究的责任主体,需根据本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以及药品注册管理的相关规定,根据产品的特性开展研究验证工作。本指导原则仅从技术评价角度阐述对已上市中药进行变更时应考虑进行的相关研究验证工作。本指导原则中提及的各项研究工作的具体要求可参见相应的指导原则。申请人可根据品种的具体特点和基础研究情况,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但应对采用的方法及其可靠性进行说明。
  由于中药注射剂的特殊性,已上市中药注射剂的变更研究指导原则另行制定。

  二、基本原则及要求
  (一)“必要、科学、合理”原则
  已上市中药变更应体现变更的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变更的提出与研究是基于对拟变更药品的了解,是以既往药品注册阶段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研究和数据积累为基础的。注册阶段及其前期的研究工作越系统、深入,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数据越充分,对上市后的变更研究越有帮助。因此,变更申请的研究结果应是基于对拟变更产品的了解,并与变更内容相比较而作出的科学合理判断。由于变更研究工作的主体是申请人,申请人对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产品的性质等有着全面和准确的了解,对变更的原因、程度、必要性应当明确,并对变更前后产品质量、稳定性、生物学性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及其质量可控性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提供的研究资料说明变更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原则
  已上市中药变更应保证其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申请人需要通过一定的研究工作考察和评估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的影响,具体研究工作宜根据变更的具体情况确定。
  如果质量标准对于药品质量的可控性低,难以评估变更的影响,应开展质量及质量标准研究工作,提高质量标准对药品质量的可控性。
  对已上市中药的变更要充分考虑可能带来的风险,任一环节的疏漏或缺失,均可能对药品的安全、有效及质量控制产生不良影响,应加强系统研究和评估。
  (三)研究用样品要求
  已上市中药变更的研究验证应采用中试以上规模样品。工艺有重大改变等的变更研究应采用生产规模样品。变更前后药品质量比较研究,一般采用变更前3批生产规模样品和变更后3批样品进行。变更后样品稳定性试验,一般采用3批样品进行3~6个月加速实验和长期稳定性考察,并与变更前3批生产规模样品稳定性数据进行比较。
  (四)关联变更的要求
  变更申请可能只涉及某一种情况的变更,也可能涉及多种情况的变更。如,药品规格的变更可能伴随辅料的变更,或同时伴随药品包装材料的变更等。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指导原则将一项变更伴随或引发的其他变更称之为关联变更。
  对于关联变更,研究工作应按照本指导原则中各项变更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综合考虑,并进行相关研究。由于这些变更对药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影响程度可能不同,故总体上需按照技术要求较高的变更类别进行研究。
  (五)含毒性药材制剂的要求
  对于处方中含有毒性药材制剂的变更,应关注变更对药品安全性的影响,尤其应关注以下几类制剂变更的安全性,开展相关研究。(1)含大毒(剧毒)药材的制剂;(2)含有现代研究发现有严重毒性的药材的制剂;(3)含有分类为有毒药材,且为儿科用药、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制剂;(4)含有孕妇禁用或慎用的药材,且功能主治为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制剂。大毒药材是指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1988年)公布的28种毒性药材和各版《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进口药材标准、地方药材标准中标注为大毒(或剧毒)的药材。有毒药材是指各版《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进口药材标准、地方药材标准中标注为有毒的药材。各省(区、市)标准中药材的毒性大小分类不一致的,以毒性高的分类标准为依据。

  三、变更药品规格或包装规格
  规格是指单位制剂中或单一包装容器中药物的重量、体积或浓度等。一般地,对片剂、胶囊剂、栓剂、丸剂等的规格分别以每片、每粒、每丸的重量表示;而对颗粒剂、软膏剂、糖浆剂等的规格以单一包装容器中药物重量或体积表示。变更药品规格除上述不同剂型药品规格变更外,还可能涉及药品包装中多剂量包装、单剂量包装等包装规格的变更。涉及辅料变更的应参照辅料变更的相关要求进行。
  变更规格应有科学、合理、必要的依据,应遵循方便临床用药的原则,其规格需根据药品用法用量合理确定,一般应在其临床使用的用法用量范围内。研究工作需关注变更后药品规格与原规格药品处方、工艺、日服/用药量等方面的一致性。
  (一)I 类变更
  此类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情形:只涉及药品包装中最小包装药品装量的改变,如颗粒剂、煎膏剂、糖浆剂、丸剂等包装规格的变更;改变片剂的片重大小,胶囊剂的装量规格等。
  研究工作主要依据变更后规格与原规格药品制剂处方、工艺、日服/用药量等的一致性情况进行。宜重点根据剂型特性和药物性质,选择适当的项目对变更规格后药品与原规格药品进行比较性研究。
  一般需要提供以下资料:
  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如有必要,提供变更前后质量对比试验研究资料,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质量标准。
  3.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4.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变更前产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第一种情形,如不涉及包装材质等的改变,一般可不提供;但如涉及包装容器空间大小等影响药品稳定性的因素,应提供稳定性研究资料。
  (二)Ⅲ类变更
  此类变更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明显改变,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对于缓释/控释制剂,应提供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并根据研究情况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此类药品规格变更需要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工作:
  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必要时,提供制剂处方研究资料。
  3.变更前后质量对比试验研究资料,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质量标准。
  4.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5.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变更前产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
  6.必要时,提供相关的药理毒理研究资料。
  7.Ⅱ、Ⅲ期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比较资料。

  四、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
  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一般包括变更辅料种类、用量、来源、型号或级别等。
  此类变更应结合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对药品的影响程度,制剂的特性等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重点考察以下方面:第一,辅料的性质。变更涉及的辅料是否会影响制剂药物溶出或释放行为,或为影响制剂体内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关键性辅料。第二,制剂的特性。对于不同特性制剂,辅料变更可能对药品质量、疗效和安全性造成不同的影响。
  对于使用新辅料的,应按新辅料相关要求提供研究资料,并按照Ⅲ类变更要求。
  (一)Ⅰ类变更
  此类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不会引起安全性、有效性的明显改变。如变更辅料来源、型号或级别;普通制剂增加或减少辅料的用量,或增加或减少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产生明显影响的辅料;固体制剂增加胃溶型薄膜包衣材料或增加制剂外观抛光材料;删除、增加或变更着色剂、芳香剂、矫味剂的种类;采用增加挥发性成分稳定性的包合材料,如β-环糊精;或使用同样功能特性的辅料替代另一种辅料,包括用玉米淀粉替代小麦淀粉,也包括用一种型号辅料替代另一种型号的相同辅料,如用微晶纤维素PH200 替代微晶纤维素PH101;起局部作用且用于完整皮肤的外用制剂中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的辅料种类或用量改变,如蜂蜡替代石蜡。但特性及功能显著不同的辅料替代,不属于此类范畴。
  此类变更一般应符合以下要求:不属于缓控释等特殊制剂;变更的辅料为常用辅料,具有法定标准,符合辅料管理要求,且辅料变更幅度应符合各辅料允许使用范围,应尽量减少辅料用量,筛选最佳辅料用量;变更辅料来源、型号或级别,其质量控制要求不应低于原质量控制要求。
  此类变更情况较为复杂,无论何种变更,如果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应按照Ⅱ类或Ⅲ类变更要求。
  一般应进行以下研究验证工作或提供相关资料:
  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变更前后辅料相关情况及其质量标准。
  3.制剂处方研究资料。
  4.变更所涉及的生产工艺研究与验证资料。
  5.变更前后质量对比试验研究资料,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质量标准。
  6.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7.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变更前产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
  (二)Ⅱ类变更
  此类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有影响,但变化不大,如口服制剂中特性及功能显著不同的辅料替代;增加或减少可能影响药物溶解、释放或吸收、利用的辅料种类;起局部作用且用于完整皮肤的外用制剂中渗透促进剂的种类或用量改变;起局部作用且用于破损或溃烂皮肤、起全身作用的外用制剂中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的辅料种类或用量改变等。此类变更,除上述Ⅰ类变更相关工作外,应进行以下研究工作:
  1.根据需要,提供药理毒理试验资料。外用制剂需要提供制剂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2.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比较资料。其中临床试验研究进行病例数不少于100对的临床试验,用于多个病证的,每一个主要病证病例数不少于60对。
  (三)Ⅲ类变更
  此类变更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如缓释/控释制剂中缓释材料种类或用量变更;外用制剂中增加或删除对药物吸收利用有明显影响的辅料;起局部作用且用于破损或溃烂皮肤、起全身作用的外用制剂中渗透促进剂种类或用量的改变等。对于缓释/控释制剂,应提供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并根据其结果,进行临床试验研究。这些变更需要进行全面的研究和验证工作,包括通过药学、生物学等系列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药品质量不会产生负面影响。除上述Ⅰ类变更相关工作外,一般还应进行以下研究验证工作或提供相关资料:
  1.相关的药理毒理试验研究资料。外用制剂需要提供制剂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2.Ⅱ、Ⅲ期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比较资料。

  五、变更生产工艺
  变更生产工艺包括变更生产工艺路线、方法、参数等,及由于变更关键生产设备所引起的以上变更。
  生产工艺的变更可能涉及中药生产中前处理、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或制剂工艺的变更。其变更可能只涉及上述某一环节,也可能涉及多个环节,应注意对相关的变更进行相应研究。
  生产工艺发生变更后,应说明具体的变更情况(包括完整的生产工艺及过程控制情况),通过分析产品特性,如处方组成、适应症、临床使用等情况,既往药品注册阶段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研究和积累的数据,全面分析和评估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质量及稳定性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此种变化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方面的影响,并按照本指导原则中要求较高的变更类别进行相关工作。无菌产品生产工艺变更不应降低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
  生产设备的变更,主要通过设备变更前后的比较,评估设备变更是否导致生产工艺路线、方法或参数等的变更,是否会导致药物物质基础的变化或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以及生产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如影响中药材提取过程的因素较多,各因素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交互影响(这种影响一定条件下还很大),使得变更对药物的影响难以通过分析阐明,难以判断其相关研究工作应按哪类变更进行,从保证药物稳定均一、安全有效出发,在变更提取溶剂用量等工艺参数时,一般应按照Ⅲ类变更进行研究。若提供充分的研究数据证明其变化不大,可按Ⅱ类变更进行。
  (一)I 类变更
  此类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不会引起安全性、有效性的明显改变。如变更不含挥发性成分、热敏性成分药物的粉碎工艺(其粉碎粒度基本相同)、浓缩干燥工艺或制粒工艺(缩短受热时间或降低受热温度)等,但变更为特殊的浓缩干燥方法,如微波干燥等方法,不属于此类变更。
  此类变更一般需进行以下研究验证工作或提供相关资料:
  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变更所涉及的生产工艺研究与验证资料,包括变更所涉及的生产工序质量控制指标的比较研究资料;拟变更工艺样品(3批)与原生产工艺样品(10批)质量标准中质量控制指标的比较研究,以及其他指标成分含量等的比较研究资料。
  3.涉及质量标准改变的,提供变更前后质量标准及其相关研究资料。
  4.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5.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变更前产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
  (二)Ⅱ类变更
  此类变更对其药用物质基础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有影响,但变化不大,包括工艺过程中一些工艺参数及工艺方法的改变,如变更含挥发性成分、热敏性成分药物的涉及受热温度、受热时间的工艺操作,应进行对比研究,如药用物质变化不大,属于Ⅱ类变更。
  此类变更可根据变更的具体情况,按照如上所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变更前后产品进行比较研究,一般应进行以下研究验证工作或提供相关资料:
  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变更所涉及的生产工艺研究与验证资料。
  3.变更前后质量对比试验研究资料,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质量标准。
  4.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5.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变更前产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
  6.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比较资料。其中临床试验研究进行病例数不少于100对的临床试验,用于多个病证的,每一个主要病证病例数不少于60对。
  (三)Ⅲ类变更
  此类变更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明显改变,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如工艺路线改变,包括药材合并提取与分开提取的改变、提取溶媒种类的改变;工艺方法改变,包括纯化方法由醇沉改为澄清剂处理,减压干燥改为微波干燥等特殊干燥方法,对药物吸收利用有明显影响的成型工艺方法改变等;工艺参数改变,包括醇沉工艺中醇沉含醇量的改变,提取次数的改变等。
  此类变更一般需进行全面的研究和验证工作,研究工作可按照本要求总体考虑中阐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行,除上述Ⅱ类变更相关工作外,尚需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的药理毒理试验研究,及Ⅱ、Ⅲ期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

  六、变更药品有效期或贮藏条件
  变更药品有效期或贮藏条件可能包含以下几种情况:(1)延长有效期;(2)缩短有效期;(3)严格贮藏条件;(4)放宽贮藏条件。变更可能只涉及上述某一种情况的变更,也可能涉及上述多种情况的变更。此种情况下,需注意进行各自相应的研究工作。
  申报的药品有效期应不超过所进行的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时间。
  变更药品有效期或贮藏条件一般属于Ⅰ类变更。如果稳定性试验方案与原产品上市注册时不一致,质量控制项目和实验方法发生改变,或者生产工艺或制剂处方发生变更等,需根据变更情况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
  (一)延长药品有效期或放宽贮藏条件
  这种变更是指产品生产工艺及生产质控方法、处方、质量标准、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贮藏条件等药学方面情况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且稳定性试验是按照产品上市注册时批准的稳定性试验方案进行的。对于因产品生产工艺或处方发生变更而延长药品有效期不属于此类变更的范围;对于因质量标准中质量控制项目或方法发生变更,使药品上市注册时批准的稳定性试验方案发生变化的有效期改变也不属于此类变更的范围。
  (二)缩短药品有效期或严格产品贮藏条件
  这种变更不包括因生产中的意外事件或稳定性试验中出现问题而要求缩短产品有效期或严格产品贮藏条件。一般而言,通过缩短药品有效期和严格药品贮藏条件,可以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
  此类变更主要依据稳定性考察结果,一般需进行以下研究验证工作或提供相关资料:
  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变更前条件的稳定性情况的比较。

  七、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
  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是药品的组成部分,分为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外包装及附属物(如给药器具,药棉、干燥剂等)。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一般有以下情况,即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生产厂或供货商,变更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包括包材的类型、容器的大小和形状),变更包装系统中的附属物,变更外包装。此类变更一般属于Ⅰ类变更。
  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应能对保证药品质量和稳定性起到有益的作用,或至少不降低其保护作用,药物和包装材料与容器之间不得发生不良相互作用。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需注意使用符合药用要求,并已获得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注册证的材料。
  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对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影响一般与下述因素有关,即药品的给药途径,药品包装容器系统的特性,以及包装材料与药品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等。某些情况下,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后,药品可能仍符合质量标准的各项要求,但实际上对药品内在质量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与变更药品处方、生产工艺等所进行的研究验证工作的侧重点不完全一致。
  研究工作需根据药品包装材料的适用范围、包装容器系统的特性、剂型的特点、药品的给药途径等综合进行。研究工作中重点关注变更前后产品的稳定性是否受到影响,药物和包装材料、容器之间是否发生相互作用。对于以下(一)~(四)类情形,如果符合其前提条件的限制(如半固体和液体制剂中不得含有机溶剂等),一般药物和包装材料、容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不大,稳定性研究中可以不再考察药物和包装材料、容器之间的相容性问题。而(五)类情形一般可能对药品产生较显著的影响,稳定性研究中尚需关注药物和包装材料、容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变更非无菌包装容器或包装材料的生产厂或供应商、变更非无菌固体制剂/原料药包装容器的大小或形状
  变更非无菌包装容器或包装材料的生产厂或供应商、变更非无菌固体制剂/原料药包装容器的大小或形状,其前提条件是包装材料的类型和质量标准未发生改变或更严格。
  此类变更需要说明变更原因,变更的具体情况,说明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二)变更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
  这类变更只涉及非无菌固体制剂(如片剂、胶囊、栓剂等),非无菌半固体制剂及液体制剂(如软膏、乳膏、洗剂、口服溶液等)。其他制剂变更不属于此类变更的范畴。
  此类变更应不降低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不改变原包装系统的特性(例如原包装系统具有防止儿童误打开的作用)。
  此类变更需要根据变更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研究验证工作,需重点关注变更后包装材料与变更前包装材料相比,是否具有一致或更好的防水/氧气渗透能力,或者具有较好的避光功能。
  (三)变更非无菌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包装容器的大小或形状
  由于此项变更可能引起包装容器上部空间或表面积/体积比例的变化,可能影响产品的稳定性,研究验证工作需注意对变更前后产品稳定性进行比较。
  以上三类情形,一般应进行以下研究验证工作或提供相关资料:
  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变更前后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以及在已上市的同给药途径、同剂型产品中已有使用的依据。变更前后包装材料相关特性的对比数据,如对水蒸气的渗透能力、包装容器情况等。
  3.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4.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原包装药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
  (四)变更固体制剂包装系统中的干燥剂和惰性填充物
  此类变更包括在包装瓶中增加干燥剂,但不是由于原药品包装系统中产品稳定性存在问题所致。需注意所用的干燥剂应和产品可以明显区分,以避免误服用,并在包装标签中明确注明。
  此类变更还包括在包装容器中增加或去除药棉等惰性填充物,但需注意变更后产品在运输和贮藏期间,其脆碎度以及其他相关物理性质不受影响。
  此类变更需说明变更的原因、变更的具体情况,说明变更的必要性、合理性。说明所用干燥剂的组成。说明产品在贮藏和运输期间,脆碎度及相关物理性质是否发生变化。在包装标签中明确注明产品使用了干燥剂。
  (五)对药品可能产生较显著影响的变更
  1.除(二)中提及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改变。
  2.对于无菌制剂,任何可能影响到产品无菌性能的改变及其他质控指标的改变,例如:从其他包装系统变更为预填充系统;从单剂量包装变更为多剂量包装;包装容器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
  3.去除具有遮光、防潮等作用的功能性外包装。
  4.包装系统中附带的给药装置或者给药系统中可能影响到产品给药剂量准确性的装置部分发生变化,例如吸入剂、气雾剂中的阀门系统。
  5.变更后包装材料在已上市的同剂型、同给药途径产品中未曾使用过,如新批准的包装材料,以及外用软膏制剂已批准的聚合物材料,在眼用软膏制剂中未曾使用过等。
  对药品可能产生较显著影响的变更需进行较系统的研究验证工作:
  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对于给药系统装置发生变更,需根据给药装置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前后给药剂量准确性保持一致。
  2.变更前后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以及该容器或材料在已上市的同给药途径、同剂型产品中的使用情况。
  3.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4.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原包装药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稳定性研究中,除根据药品特点进行的各项检查外,还需关注药物和包装材料、容器之间是否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包材中是否有成分渗出或迁移至产品内,或者产品是否存在重量减少的情况等,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证明这种相互作用对药品质量、安全性的影响。

  八、参考文献
  1.《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国食药监注﹝2008﹞3号
  2.《关于印发中药工艺相关问题的处理原则等5个药品审评技术标准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8﹞287号
  3.《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一)》,国食药监注﹝2008﹞242号

  九、著者
  《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课题研究组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2001年金融统计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2001年金融统计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政策性银行,各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烟台、蚌埠住房储蓄银行,邮政储汇局:
根据2000年金融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结合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经与各商业银行研究,对金融统计“全科目上报”指标和报表体系进行部分修订和补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增加统计指标及报表的内容
1.增加贷款分行业指标和附报表。为反映贷款的行业投向及变化情况,在“全科目上报”指标体系中增加按照国家标准行业设置的贷款分类指标。并增设“分行业贷款附报表。”
2.增加按所有制形式划分的贷款指标和附报表。依据国家标准的“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增设按所有制形式划分的贷款类指标和附报,用以反映贷款在不同所有制经济成份中的构成及变化情况。
3.统一“逾期类贷款”指标的口径及增设附报表。将股份制商业银行“逾期类贷款”指标数据,分解到各相关贷款项目中去,增设“逾期类贷款”附报表,以统一数据口径,解决同一指标在不同机构间含义不一致的问题,并使其内容更加细化。
4.增加和细化部分贷款指标。在“全科目”指标体系中增加“个人消费贷款”及细项指标,用以反映金融机构发放个人消费贷款的数量、期限等情况,并在信贷收支表中设置短期和中长期消费贷款项目。另外,增加“股票质押贷款”指标和“各项垫款”及其子项指标;在“农业贷款
”项下新增“农户贷款”等五个子项,主要反映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情况。
5.改流动性指标月报为季报。为了提高流动性指标数据质量,真实反映各金融机构流动性资产负债情况。将流动性指标由目前月报指标改为季报指标。
6.增设本外币合并信贷收支报表。为了全面反映各金融机构本币、外币合并的经营状况,增加本外币合并的信贷收支表。
7.修订人民币、外汇信贷收支报表的内容。删除人民币、外汇信贷收支表不重要或数据值较小的项目,新增部分重要项目。对信贷收支表包括的机构范围进行调整,国家银行信贷收支表不再包括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将其调整到股份制商业银行表内。
8.对人民币贷款累放累收统计报表进行修订。为了全面反映人民币各项贷款的使用周转情况,修订人民币贷款累放累收统计指标含义,增加“调整项”指标,用以反映金融机构在合并及撤销过程中数据的填报。扩大此项统计报表的报送范围,除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
制商业银行继续报送外,自明年起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也要求报送贷款累放累收统计报表。
上述内容涉及的附报报表表式、指标代码及校验关系的变动情况详见附件。
二、2001年报送统计数据的要求
1.对金融机构报送统计数据、编制统计报表的要求
自2001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将对各金融机构报送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进行严格考核,定期通报抽查结果。
各金融机构要对2001年金融统计制度要高度重视,尤其是上报新增加的季报指标及附报时,要严格把关。由于新指标填报要涉及到往年有关账表,工作量较大,请各金融机构积极配合,保证及时、准确报送各类报表。
各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按照本文附件2、附件3、附件5中制定的报表项目和归属编制各类统计报表,以保证与人民银行编制报表的口径与数据一致。
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行应按属地原则进行统计,以保证报送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数据与其总行报送人民银行总行的分地区数据一致。
2.关于报送金融机构变动情况的报表及说明
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应按照《处置中小金融机构统计办法》(银办发〔2000〕29号)的要求,在报送2000年结转数时,一次性剔除2000年保留的市场退出机构数据;并于2001年1月20日前,书面报送汇总的2000年
中《处置中小金融机构情况统计报表》,传真至统计司金融统计一处(010-66012733)。
各商业银行应于2001年1月20日前,书面报送2000年中本行合并其他金融机构、其他金融机构合并本行机构的个数,及其各项存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传真至统计司金融统计一处。2001年中,凡发生机构合并情况,应随时报送书面材料。
3.2001年金融统计数据的报送时间
(1)人民币周报,报送时间为每周四16时前。2001年1月各周周报免报。
(2)人民币、外汇旬报,报送时间为旬后6日内。2001年1月各旬旬报免报。
(3)人民币、外汇、现金、累放累收月报,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中心支行为月后5日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汇局为月后6日内。
(4)2001年人民币、外汇各期季报,均于季后18日内报送。
(5)2001年1月20日前报送2000年月、季报结转数,其中新增的季报附报指标的结转数于2001年3月31日前报送。
(6)2001年,报送时间逢双休日,报送时间一律不顺延。如报送时间逢法定节日,报送时间依照法定节日天数顺延。2000年12月月报不顺延。
4.关于报送外资金融机构统计数据的要求
自2001年1月1日起,各外资金融机构只向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中心支行的统计部门报送数据,监管部门布置的临时报表另行下文;各外资金融机构月报、季报上报时间由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制定,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
心支行上报总行的外资金融机构统计数据月、季报按本文月、季报上报时间执行。
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接文后,请转发辖内各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

附件:2001年金融统计制度修订内容
一、统计指标修订
(一)新增人民币、外汇附报指标
● 附报一(月报):
人民币贷款按贷款质量分类
------------------------------------
| 内码 | 指标编码 | 指标名称 |
|----|----------|------------------|
|1701|F11100000 | 正常贷款 |
|----|----------|------------------|
|1702|F11200000 | 不良贷款 |
|----|----------|------------------|
|1703|F11210000 | 逾期贷款 |
|----|----------|------------------|
|1704|F11211000 | 其中:逾期90天以内 |
|----|----------|------------------|
|1705|F11212000 | 其中:工业贷款 |
|----|----------|------------------|
|1706|F11213000 | 商业贷款 |
|----|----------|------------------|
|1707|F11214000 | 农业贷款 |
|----|----------|------------------|
|1708|F11214100 | 农户贷款 |
|----|----------|------------------|
|1709|F11214200 | 农业经济组织贷款 |
|----|----------|------------------|
|1710|F11214300 | 农村工商业贷款 |
|----|----------|------------------|
|1711|F11214400 |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
|----|----------|------------------|
|1712|F11214500 | 农户联保贷款 |
|----|----------|------------------|
|1713|F11215000 | 乡镇企业贷款 |
|----|----------|------------------|
|1714|F11216000 | 基建贷款 |
|----|----------|------------------|
|1715|F11217000 | 技术改造贷款 |
|----|----------|------------------|
|1716|F11220000 | 呆滞贷款 |
|----|----------|------------------|
|1717|F11221000 | 其中:工业贷款 |
|----|----------|------------------|
|1718|F11222000 | 商业贷款 |
------------------------------------

续表
------------------------------------
| 内码 | 指标编码 | 指标名称 |
|----|----------|------------------|
|1719|F11223000 | 农业贷款 |
|----|----------|------------------|
|1720|F11223100 | 农户贷款 |
|----|----------|------------------|
|1721|F11223200 | 农业经济组织贷款 |
|----|----------|------------------|
|1722|F11223300 | 农村工商业贷款 |
|----|----------|------------------|
|1723|F11223400 |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
|----|----------|------------------|
|1724|F11223500 | 农户联保贷款 |
|----|----------|------------------|
|1725|F11224000 | 乡镇企业贷款 |
|----|----------|------------------|
|1726|F11225000 | 基建贷款 |
|----|----------|------------------|
|1727|F11226000 | 技术改造贷款 |
|----|----------|------------------|
|1728|F11230000 | 呆账贷款 |
------------------------------------
“其中:逾期90天以内”指“逾期贷款(1703)”中逾期时间为90天以内(含90天)的逾期贷款。
“其中:工业贷款、商业贷款”等是对“逾期贷款(1703)”的分类。
校验关系:A:正常贷款+不良贷款=月报主报:0471短期贷款+0616短期信托贷款+0629中长期贷款+0679长期信托贷款+1273中期贷款+0542贴现-0799再贴现+1417各项垫款
B:子项和=母项
C:其中项≤子项

外汇贷款质量分类
------------------------------------
| 内码 | 指标编码 | 指标名称 |
|----|----------|------------------|
|0801|F21100000 | 正常贷款 |
|----|----------|------------------|
|0802|F21200000 | 不良贷款 |
|----|----------|------------------|
|0803|F21210000 | 逾期贷款 |
|----|----------|------------------|
|0804|F21211000 | 其中:逾期90天以内 |
|----|----------|------------------|
|0805|F21212000 | 其中:境内中资企业贷款 |
|----|----------|------------------|
|0806|F21213000 | 境内外商投资企业贷款 |
|----|----------|------------------|
|0807|F21214000 | 境外贷款 |
------------------------------------

续表
------------------------------------
| 内码 | 指标编码 | 指标名称 |
|----|----------|------------------|
|0808|F21220000 | 呆滞贷款 |
|----|----------|------------------|
|0809|F21221000 | 其中:境内中资企业贷款 |
|----|----------|------------------|
|0810|F21222000 | 境内外商投资企业贷款 |
|----|----------|------------------|
|0811|F21223000 | 境外贷款 |
|----|----------|------------------|
|0812|F21230000 | 呆账贷款 |
------------------------------------
上表中指标的层次关系比照人民币的同类指标。
校验关系:A:正常贷款+不良贷款=月报主报:0038短期贷款+0097短期信托贷款+0105境内中长期贷款-0265银团贷款资金+0114境外中长期贷款+0145中长期信托贷款+0118境外筹资转贷款+0067票据融资+0303各项垫款
B:子项和=母项
● 附报二(季报):
人民币贷款的行业分类
------------------------------------
| 内码 | 指标编码 | 指标名称 |
|----|----------|------------------|
|1741|F12100000 | A.农、林、牧、渔业 |
|----|----------|------------------|
|1742|F12200000 | B.采掘业 |
|----|----------|------------------|
|1743|F12300000 | C.制造业 |
|----|----------|------------------|
|1744|F12400000 | D.电力、煤气及水和生产和供应业 |
|----|----------|------------------|
|1745|F12500000 | E.建筑业 |
|----|----------|------------------|
|1746|F12600000 | F.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
|----|----------|------------------|
|1747|F12700000 | G.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
|----|----------|------------------|
|1748|F12800000 | H.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
|----|----------|------------------|
|1749|F12900000 | I.金融、保险业 |
|----|----------|------------------|
|1750|F12A00000 | J.房地产业 |
|----|----------|------------------|
|1751|F12B00000 | K.社会服务业 |
|----|----------|------------------|
|1752|F12C00000 | L.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
|----|----------|------------------|
|1753|F12D00000 | M.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
|1754|F12E00000 | N.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
|----|----------|------------------|
|1755|F12F00000 | O.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
|----|----------|------------------|
|1756|F12G00000 | P.其他行业 |
------------------------------------
贷款的行业分类标准参见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需要注意的是,贷款的行业划分不仅是按贷款企业所属行业和主管业务来简单划分,对于跨行业经营的企业以及企业集团来讲,还要结合贷款的用途进行具体分类。实际操作中要与“中国人民银行信贷登记系统”中对
行业划分类型的登记保持一致。
校验关系:∑贷款(A—P)=月报主报:0471短期贷款+0616短期信托贷款+0629中长期贷款+0679长期信托贷款+1273中期贷款+0542贴现-0799再贴现+1417各项垫款

外汇贷款的行业分类
------------------------------------
| 内码 | 指标编码 | 指标名称 |
|----|----------|------------------|
|1801|F22100000 | A.农、林、牧、渔业 |
|----|----------|------------------|
|1802|F22200000 | B.采掘业 |
|----|----------|------------------|
|1803|F22300000 | C.制造业 |
|----|----------|------------------|
|1804|F22400000 | D.电力、煤气及水和生产和供应业 |
|----|----------|------------------|
|1805|F22500000 | E.建筑业 |
|----|----------|------------------|
|1806|F22600000 | F.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
|----|----------|------------------|
|1807|F22700000 | G.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
|----|----------|------------------|
|1808|F22800000 | H.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
|----|----------|------------------|
|1809|F22900000 | I.金融、保险业 |
|----|----------|------------------|
|1810|F22A00000 | J.房地产业 |
|----|----------|------------------|
|1811|F22B00000 | K.社会服务业 |
|----|----------|------------------|
|1812|F22C00000 | L.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
|----|----------|------------------|
|1813|F22D00000 | M.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
|1814|F22E00000 | N.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
|----|----------|------------------|
|1815|F22F00000 | O.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
|----|----------|------------------|
|1816|F22G00000 | P.其他行业 |
------------------------------------
上表中指标的填报要求比照人民币同类指标。
校验关系:∑贷款(A—P)=月报主报:0038短期贷款+0097短期信托贷款+0105境内中长期贷款-0265银团贷款资金+0114境外中长期贷款+0145中长期信托贷款+0118境外筹资转贷款+0067票据融资+0303各项垫款
● 附报三(季报):
人民币贷款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划分
------------------------------------------
| 内码 | 指标编码 | 指标名称 |
|----|----------|------------------------|
|1761|F13100000 | 一、内资企业贷款 |
|----|----------|------------------------|
|1762|F13110000 | 1.国有企业贷款 |
|----|----------|------------------------|
|1763|F13120000 | 2.集体企业贷款 |
|----|----------|------------------------|
|1764|F13130000 | 3.股份合作企业贷款 |
|----|----------|------------------------|
|1765|F13140000 | 4.联营企业贷款 |
|----|----------|------------------------|
|1766|F13150000 | 5.有限责任公司贷款 |
|----|----------|------------------------|
|1767|F13160000 | 6.股份有限公司贷款 |
|----|----------|------------------------|
|1768|F13170000 | 7.私营企业贷款 |
|----|----------|------------------------|
|1769|F13180000 | 8.其他企业贷款 |
|----|----------|------------------------|
|1770|F13200000 | 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贷款 |
|----|----------|------------------------|
|1771|F13210000 | 1.合资经营企业贷款 |
|----|----------|------------------------|
|1772|F13220000 | 2.合作经营企业贷款 |
|----|----------|------------------------|

|1773|F13230000 | 3.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贷款 |
|----|----------|------------------------|
|1774|F13240000 | 4.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贷款 |
|----|----------|------------------------|
|1775|F13300000 | 三、外商投资企业贷款 |
|----|----------|------------------------|
|1776|F13310000 |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贷款 |
|----|----------|------------------------|
|1777|F13320000 |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贷款 |
|----|----------|------------------------|
|1778|F13330000 | 3.外资企业贷款 |
|----|----------|------------------------|
|1779|F13340000 | 4.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贷款 |
|----|----------|------------------------|
|1780|F13400000 | 四、个人贷款 |
|----|----------|------------------------|
|1781|F13410000 | 1.个体户贷款 |
|----|----------|------------------------|
|1782|F13420000 | 2.个体合作贷款 |
|----|----------|------------------------|
|1783|F13430000 | 3.个人消费贷款 |
|----|----------|------------------------|
|1784|F13500000 | *境外贷款 |
------------------------------------------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划分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为依据,参见国家统计局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实际操作中要与“中国人民银行信贷登记系统”中对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登记保持一致。上表中一——四填报向境内企业
发放的贷款,“境外贷款”用以填报向境外发放的贷款。
校验关系:A:∑四种企业注册类型分类的贷款+境外贷款=月报主报:0471短期贷款+0616信托贷款+0629中长期贷款+0679信托贷款+1273中期贷款+0542贴现-0799再贴现+1417各项垫款
B:子项和=母项

外汇贷款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划分
------------------------------------------
| 内码 | 指标编码 | 指标名称 |
|----|----------|------------------------|
|1831|F23100000 | 一、内资企业贷款 |
|----|----------|------------------------|
|1832|F23110000 | 1.国有企业贷款 |
|----|----------|------------------------|
|1833|F23120000 | 2.集体企业贷款 |
|----|----------|------------------------|
|1834|F23130000 | 3.股份合作企业贷款 |
|----|----------|------------------------|
|1835|F23140000 | 4.联营企业贷款 |
|----|----------|------------------------|
|1836|F23150000 | 5.有限责任公司贷款 |
|----|----------|------------------------|
|1837|F23160000 | 6.股份有限公司贷款 |
|----|----------|------------------------|
|1838|F23170000 | 7.私营企业贷款 |
|----|----------|------------------------|
|1839|F23180000 | 8.其他企业贷款 |
|----|----------|------------------------|
|1840|F23200000 | 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贷款 |
|----|----------|------------------------|
|1841|F23210000 | 1.合资经营企业贷款 |
|----|----------|------------------------|
|1842|F23220000 | 2.合作经营企业贷款 |
|----|----------|------------------------|
|1843|F23230000 | 3.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贷款 |
|----|----------|------------------------|
|1844|F23240000 | 4.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贷款 |
|----|----------|------------------------|

|1845|F23300000 | 三、外商投资企业贷款 |
|----|----------|------------------------|
|1846|F23310000 |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贷款 |
|----|----------|------------------------|
|1847|F23320000 |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贷款 |
|----|----------|------------------------|
|1848|F23330000 | 3.外资企业贷款 |
|----|----------|------------------------|
|1849|F23340000 | 4.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贷款 |
|----|----------|------------------------|
|1850|F23400000 | 四、个人贷款 |
|----|----------|------------------------|
|1851|F23410000 | 1.个体户贷款 |
|----|----------|------------------------|
|1852|F23420000 | 2.个体合作贷款 |
|----|----------|------------------------|
|1853|F23430000 | 3.个人消费贷款 |
|----|----------|------------------------|
|1854|F23500000 | *境外贷款 |
------------------------------------------
上表中指标的填报要求比照人民币同类指标。
校验关系:A:∑四种企业注册类型分类的贷款+境外贷款=月报主报:0038短期贷款+0097短期信托贷款+0105境内中长期贷款-0265银团贷款资金+0114境外中长期贷款+0145中长期信托贷款+0118境外筹资转贷款+0067票据融资+0303各
项垫款
● 附报四(季报):
贷款的信用形式分类,保持现有季报指标各母项和子项的名称、代码不变(各子项在下表中不再一一列示),按照现行季报要求填报。
--------------------------------------
|业务类| 内码 | 指标编码 | 指标名称 |
|---|----|----------|----------------|
|人民币|1056|1122A0000 |信用贷款及透支 |
|---|----|----------|----------------|
|人民币|1057|1122B0000 |保证贷款 |
|---|----|----------|----------------|
|人民币|1067|1122C0000 |质押贷款 |
|---|----|----------|----------------|
|人民币|1078|1122D0000 |抵押贷款 |
|---|----|----------|----------------|
|外 汇|1090|1623A0000 |信用贷款及透支 |
|---|----|----------|----------------|
|外 汇|1091|1623B0000 |保证贷款 |
|---|----|----------|----------------|
|外 汇|1103|1623C0000 |质押贷款 |
|---|----|----------|----------------|
|外 汇|1113|1623D0000 |抵押贷款 |
--------------------------------------
校验关系:∑四种信用形式的贷款=月报附报:正常贷款
所有新增附报指标自报送2000年结转数起,分别按指标的频度与原有指标一同报数。
(二)细化和新增人民币、外汇旬报指标
1.细化和新增个人消费贷款指标
---------------------------------------------------
|业务类| 内码 | 指标编码 | 指标名称 | 备注 |
|---|----|----------|----------------|------------|
|人民币|0471|111190000 |短期贷款 |原有保留 |
|---|----|----------|----------------|------------|
|人民币|0501|111198000 | 其他短期贷款 |原有保留 |
|---|----|----------|----------------|------------|
|人民币|0516|111198F00 | 个人消费贷款 |原名:个人其他贷款 |
|---|----|----------|----------------|------------|
|人民币|1401|111198F10 | 住房贷款 |新增 |
|---|----|----------|----------------|------------|
|人民币|1402|111198F20 | 汽车贷款 |新增 |
|---|----|----------|----------------|------------|
|人民币|1403|111198F30 | 助学贷款 |新增 |
|---|----|----------|----------------|------------|
|人民币|1404|111198F31 | 其中:国家贴息助学贷款 |新增 |
---------------------------------------------------

续表
---------------------------------------------------
|业务类| 内码 | 指标编码 | 指标名称 | 备注 |
|---|----|----------|----------------|------------|
|人民币|1405|111198F40 | 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 |新增 |
|---|----|----------|----------------|------------|
|人民币|1406|111198F50 | 旅游贷款 |新增 |
|---|----|----------|----------------|------------|
|人民币|1407|111198F60 | 其他贷款 |新增 |
|---|----|----------|----------------|------------|
|人民币|0629|111210000 | 中长期贷款 |原有保留 |
|---|----|----------|----------------|------------|
|人民币|0635|111216000 | 其他中长期贷款 |原有保留 |
|---|----|----------|----------------|------------|
|人民币|0637|111216200 | 单位住房贷款 |原名:住房贷款 |
|---|----|----------|----------------|------------|
|人民币|0638|111216210 | 单位住房贷款 |终止使用 |
|---|----|----------|----------------|------------|
|人民币|0639|111216220 | 个人住房贷款 |终止使用 |
|---|----|----------|----------------|------------|
|人民币|1409|111216I00 | 个人消费贷款 |新增 |
|---|----|----------|----------------|------------|
|人民币|1410|111216I10 | 住房贷款 |新增 |
|---|----|----------|----------------|------------|

|人民币|1411|111216I20 | 汽车贷款 |新增 |
|---|----|----------|----------------|------------|
|人民币|1412|111216I30 | 助学贷款 |新增 |
|---|----|----------|----------------|------------|
|人民币|1413|111216I31 | 其中:国家贴息助学贷款 |新增 |
|---|----|----------|----------------|------------|
|人民币|1414|111216I40 | 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 |新增 |
|---|----|----------|----------------|------------|
|人民币|1415|111216I50 | 旅游贷款 |新增 |
|---|----|----------|----------------|------------|
|人民币|1416|111216I60 | 其他贷款 |新增 |
|---|----|----------|----------------|------------|
|外 汇|0042|161171300 |境内其他贷款 |原有保留 |
|---|----|----------|----------------|------------|
|外 汇|0310|161171310 | 其中:个人消费贷款 |新增 |
|---|----|----------|----------------|------------|
|外 汇|0113|161218000 |境内其他贷款 |原有保留 |
|---|----|----------|----------------|------------|
|外 汇|0311|161218100 | 其中:个人消费贷款 |新增 |
---------------------------------------------------
(在上表中列示“原有保留”指标,用以表示新增和调整指标的层次关系)。
“人民币”内码为0516的指标,含义有变化。其原名为“个人其他贷款”,用以填报所有向个人发放的消费贷款;现名称为:个人(短期)消费贷款”,只用以填报向个人发放的短期消费贷款。
“人民币”内码为0637的指标,含义有变化。其原名为“住房贷款”,用以填报向单位和个人发放的住房贷款;现名称为“单位住房贷款”,只用以填报向单位发放的住房贷款(即原内码0638指标的含义)。
以上指标的校验关系为:
A:子项和=母项
B:其中项≤子项
2.调整“垫款”指标,增加“各项垫款”指标
---------------------------------------------------
|业务类| 内码 | 指标编码 | 指标名称 | 备注 |
|---|----|----------|----------------|------------|
|人民币|0623|1111I5000 | 保函垫款 |终止使用 |
|---|----|----------|----------------|------------|
|人民币|1417|1111J0000 |19.各项垫款 |新增 |
|---|----|----------|----------------|------------|
|人民币|1418|1111J1000 | 承兑垫款 |新增 |
|---|----|----------|----------------|------------|
|人民币|1419|1111J2000 | 贴现垫款 |新增 |
|---|----|----------|----------------|------------|
|人民币|1420|1111J3000 | 担保垫款 |新增 |
|---|----|----------|----------------|------------|
|人民币|1421|1111J4000 | 信用证垫款 |新增 |
|---|----|----------|----------------|------------|

|人民币|1422|1111J5000 | 其他垫款 |新增 |
|---|----|----------|----------------|------------|
|外 汇|0101|1611F0000 |15.其他流动资产 |终止使用 |
|---|----|----------|----------------|------------|
|外 汇|0102|1611F1000 | 各种保证垫款 |终止使用 |
|---|----|----------|----------------|------------|
|外 汇|0103|1611F2000 | 其他类流动资产 |终止使用 |
|---|----|----------|----------------|------------|
|外 汇|0303|1611G0000 |15.各项垫款 |新增 |
|---|----|----------|----------------|------------|
|外 汇|0304|1611G1000 | 承兑垫款 |新增 |
|---|----|----------|----------------|------------|
|外 汇|0305|1611G2000 | 贴现垫款 |新增 |
|---|----|----------|----------------|------------|
|外 汇|0306|1611G3000 | 担保垫款 |新增 |
|---|----|----------|----------------|------------|
|外 汇|0307|1611G4000 | 信用证垫款 |新增 |
|---|----|----------|----------------|------------|
|外 汇|0308|1611G5000 | 其他垫款 |新增 |
|---|----|----------|----------------|------------|
|外 汇|0309|1611H0000 |16.其他类流动资产 |新增 |
---------------------------------------------------
“垫款”指银行因开展信用业务(如:承兑、贴现、担保、信用证等)未能履约而发生的垫款。
校验关系为:子项和=母项
3.新增:“股票质押贷款”(人民币)
-----------------------------------------------
| 内码 | 指标编码 | 指标名称 | 备注 |
|----|----------|----------------|------------|
|0519|111198I00 |其他类短期贷款 |原有保留 |
|----|----------|----------------|------------|
|1408|111198I20 | 其中:股票质押贷款 |新增 |
-----------------------------------------------
校验关系为:其中项≤子项
4.“农业贷款”项下新增农村信用社专用指标子项(人民币)
-----------------------------------------------
| 内码 | 指标编码 | 指标名称 | 备注 |
|----|----------|----------------|------------|
|0497|111194000 |农业贷款 |原有保留 |
|----|----------|----------------|------------|
|1606|111194200 | 农户贷款 |新增 |
|----|----------|----------------|------------|

不分页显示   总共5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


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0号


(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于2001年6月22日通过,自2001年9月1日起施行)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学前教育责任
第三章 学前教育机构和从业人员
第四章 学前教育保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和保障本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
本条例所称学前教育是指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教育。
本条例所称学前教育机构是指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其他对学龄前儿童实施教育的机构。
第三条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开展学前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
学前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本市倡导和支持开展3周岁以下婴幼儿的早期教育。
第四条 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是政府、社会、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的共同责任。
本市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多种形式,面向全体学龄前儿童的学前教育。
本市举办学前教育机构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体,发挥政府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第五条 本市扶持远郊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本市重视并扶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事业。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应当从婴幼儿开始,与康复、训练结合进行。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扶持和发展适合少数民族特点和需要的学前教育事业。
第六条 本市采取措施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举办学前教育机构。
本市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以捐资赠物等多种形式支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第七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对在学前教育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学前教育责任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领导,综合协调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学前教育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区、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举办发挥示范作用的学前教育机构。
城镇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协调学前教育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和社团,在社区内开展学前教育活动。
农村地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发展学前教育事业,采取多种形式保证辖区内学龄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第九条 市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学前教育工作,对学前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学前教育的管理工作,并对各类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监督指导。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学前教育的工作。
第十条 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学前教育事业,为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各级妇联组织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社区内的其他社会组织,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为社区内未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从事家庭看护学龄前儿童的从业人员提供学前教育的指导与服务。
第十一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负有首要责任,应当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学前教育及其相关的机构互相配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第三章 学前教育机构和从业人员
第十二条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注重促进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良好的品德。
鼓励学前教育机构配合社区宣传保育、教育知识,支持社区开展学前教育活动。
第十三条 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办学地点安全,环境适宜;
(二)有与学前教育要求相适应并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卫生标准的房舍、设施和设备;
(三)具备相应的举办资金;
(四)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资格和健康条件的工作人员。
第十四条 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到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注册。农村边远地区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可以到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办理登记注册,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学前教育机构变更登记事项或者停办,应当提前3个月到原登记注册机关办理变更或者撤销手续。
第十五条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安全防护、卫生保健制度,保障学龄前儿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尊重、爱护学龄前儿童,严禁歧视、侮辱、虐待和体罚学龄前儿童。
第十六条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并获得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学前教育任职资格证书。在学前教育机构工作的其他人员,必须具备国家和本市规定的从业资格。
第十七条 从事家庭看护学龄前儿童的从业人员,应当在所在社区接受有关保育与教育的知识及方法的培训,每年定期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健康检查。

第四章 学前教育保障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开展有关的教育改革、评价、表彰、培训和扶助远郊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
第十九条 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实行成本核算制度。学前教育机构依据成本测算收费标准,经物价部门核准后执行。
第二十条 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和建设标准,规划建设配套的学前教育设施。
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学前教育设施必须用于发展学前教育事业。配套的学前教育设施竣工验收后,应当在3个月内交付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商社区管理机构举办或者向社会公开招标举办学前教育机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将学前教育设施挪作他用。
利用居住区的配套设施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为社区居民服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使用配套设施的学前教育机构收取国家和本市规定以外的费用。
第二十一条 学前教育机构用水、用电,执行中小学校用水、用电缴费标准。
新建、改建、扩建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按照中小学校建设减免费用的有关规定减免相关费用。
第二十二条 社会力量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在教研活动、人员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与政府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社会力量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教育科研项目的申请、评优、科研成果鉴定等方面,与政府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享有同等权利。
第二十三条 本市支持、鼓励和组织开展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推广新的学前教育的训练方案、教材等科研成果,应当经专家鉴定,并报市或者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本市积极发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广播、电影电视节目、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游戏软件以及教具和玩具,但其内容或者产品质量不得危害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未按照规划和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学前教育设施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市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将配套学前教育设施擅自挪作他用的,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收回被挪用的学前教育设施。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向使用配套设施的学前教育机构收取国家和本市规定以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退回所收费用,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中外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机构或者举办招收外籍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机构,按照国家及本市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本条例自2001年9月1日起施行。


2001年6月22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